深圳商报·读创客户端“读创诵读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▼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朗诵:赵玉(深圳商报·读创客户端主播)
点击小三角收听
【2025年深圳睦邻文学奖参赛作品】
辣味乡愁
作者:刘桃德
深圳的黄昏总是来得仓促,像一场来不及告别的宴席。霓虹初上时,我走进“70年代江西乡下菜”罗湖店,辣椒的香气劈面而来,仿佛一脚踏进了赣西的盛夏。
严小海站在厨房门口,白衬衫卷到手肘,汗珠顺着他的鬓角滑下,像一条细小的溪流。他身后,铁锅里的莲花血鸭正翻滚着红亮的油光,辣味像一把钩子,将人的记忆生生拽回二十年前——那个在深圳西丽镇悄然亮起灯的小餐馆。
展开剩余86%二十年。足够让一条街改头换面,让一个异乡人把根扎进水泥地。而严小海的根,始终是萍乡的辣,是六市山村灶台上呛出眼泪的烟火气。
萍乡人说起辣,眼里会跳出一簇火。这里的辣椒不是调味品,是血脉里的方言。20世纪70年代,萍乡人吃饭,辣椒是主菜,米饭是配菜。孩童学吃饭先学挑辣椒籽,婚丧嫁娶的宴席上若没有几道辣得人冒汗的菜,主家便算失了礼数。辣是衡量诚意的尺子。
后来他才知道,这辣早已刻进萍乡的骨相。明朝时,萍乡人便以“辣烈”著称,清末民初的挑夫们怀揣辣椒干走南闯北,辣成了萍乡递给世界的名片。如今的“辣都萍乡”,不过是把暗涌千年的火,正式冠了名。
可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不懂这种辣,辣味寡淡。南下广东省深圳市的江西老乡们聚在小餐馆里,抱怨这里的菜“没魂”。二十二岁的严小海初来打工,方便米粉厂的盒饭寡淡如水。他总揣着一罐母亲腌的豆腐乳,拌进碗里,像怀揣一小块不会冷却的故乡。
那是2005年,深圳西丽镇的一条小街上,一家名为“湘攸情”的土菜馆,门可罗雀,濒临倒闭。倒闭前夕,老板夫妇像抛烫手山芋般将店面转给常来吃饭的严小海。这个沉默的推销员,彼时刚爬上职场巅峰,却突然转身,扎进餐饮业,接住了命运递来的另一把钥匙。
2005年的深圳,7万元能买什么?严小海盘下这家濒临倒闭的土菜馆,可没人理解他。只有他知道,自己心里藏着一把火——是母亲灶台上的火,是辣椒呛出的火。老乡笑他:“你一个卖方便面的,懂什么炒菜?”他不辩解。
严小海, 70后,江西省莲花县六市乡人。深圳市七零年代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、深圳市江西莲花商会副会长。
他把心事用在了选食材上。莲花血鸭要用现杀的仔鸭,萍乡小炒肉的辣椒得是六市农家种的,腊肉必须冬至后腌。有食客笑他迂:“深圳谁吃得出差别?”他不答话,只将炒锅颠得火星四溅。一个月后,这个“卖方便面的”让濒死的餐馆翻了台。
后来他说,他只是想炒一盘正宗的萍乡小炒肉。
萍乡的辣,不是调味,是命。严小海的命途,正是被一碗莲花血鸭改变的。
严小海的老家在赣西一个叫“六市”的山村。六市,这名字听起来像是一座城,实则不过是赣西山沟里的一粒芥子。山是青的,水是浊的,田埂上的野草年年枯荣,像极了这里人的命运——挣扎着绿,又无奈地黄。
严小海的童年,就嵌在这片山水里。九岁前,他的日子是亮的,父亲跑运输,车轮碾过尘土,带回来的不仅是钱,还有某种尊严。母亲贤惠,灶台上的铁锅总是热的,辣椒炒肉的香气能飘到隔壁的祠堂。哥哥读书好,弟弟妹妹还小,日子虽不富足,却有盼头。
那时的辣,是生活逼出的狠劲。母亲炒菜时总放一把辣椒,辣得人流泪,辣得人忘记苦,一把辣哄住四个啼哭的孩子,辣椒成了穷人家的盐,是困顿日子里挤出的那点痛快。
他摘下“湘攸情”的招牌,换上“70年代江西乡下菜”,彻底撕掉了湘菜的标签。有人说他傻:“湘菜名气大,赣菜谁认?你这不是自断财路?” 严小海只是笑笑,往锅里又撒了一把辣椒。他知道,味道骗不了人——江西的辣更野,更钝,像老农的锄头,一下一下凿进记忆里。
辣味是根,根不能作假。从萍乡莲花发来的客车每日捎来辣椒、腊肉、活鸭,后厨的灶火昼夜不息。深圳的江西人闻着辣味找上门,吃着吃着眼眶就红了。莲花血鸭的辣味里藏着外婆的手劲,萍乡小炒肉的油辣是少年时田埂上的夕阳。
“这些菜,像我妈炒的。”有人低声说。
严小海站在柜台后,点点头,算作回应。他不善言辞,只相信灶台上的火候。莲花血鸭要炒到鸭肉焦香,萍乡小炒肉得用肥瘦相间的土猪肉,辣椒必须新鲜,否则辣不出那种钻心的香。
严小海不懂营销,却深谙乡愁的算法。他将餐馆命名为“70年代江西乡下菜”,仿佛推开这扇门,就能跌进旧时光:粗瓷碗、长条凳、墙上挂着蓑衣和斗笠。辣是媒介,让离散的人与故土重新接线。
同行笑他傻。2014年,隔壁同行的餐馆砸钱装修,菜价飙涨,开业爆竹震得半条街发抖。严小海却将新装修的店静悄悄敞开,菜价不升反降。“做量不做价,”他低头擦着桌子,“乡味不是骗人的东西。”
这“慢热”的哲学,像极了萍乡辣椒的性子——不争早,只争久。辣味要慢慢侵入肌理,生意要一寸寸暖透人心。果然,隔壁的餐馆不出三月便门庭冷落,而严小海的店里,打工仔和老板挤在同一张桌上擦汗,辣得嘶嘶吸气时,人人平等。
员工说他是“最不像老板的老板”。20多人的团队,一半人参了股,辞职时原银奉还。厨房里禁用化学调味,严小海常说:“人在做,天在看,我们要做一个良心的餐饮企业!”
二十年,足够一棵树苗长成遮天蔽日的榕树。严小海的餐馆从西丽蔓延到沙井、南山、坪洲、松岗、龙华、民治……
6月20日,“70年代江西乡下菜”迎来二十岁生日。民治店与罗湖店同时亮起开业的招牌,十二家分店像十二盏灯笼,把江西的辣味牢牢钉在深圳的版图上,照亮了深圳的夜晚,也温暖了无数异乡人的胃。
第十二家分店开业,红绸落下时。他看见十二块招牌在阳光下连成一片,像极了六市秋天的辣椒地。礼炮炸响的瞬间,忽然明白父亲当年为什么出走——人这一生,总要为某种味道活着。有人追逐甜蜜,有人贪恋鲜香,而他们严家人,骨子里淌的都是辣味的血。
严小海依旧话少。这些年,他的餐馆消耗了故乡多少辣椒?带动了多少农户?算不清了。只记得微信视频号里,老家的晒椒场红得灼眼,配文是:“深圳的辣,从这儿出发。”
严小海难得喝了点酒,脸红得像锅里的辣椒。有人问他:“以后还要发展多少家分店??”他想了想说:“70年代,走到今天过了20年,希望再过20年,70年代还在,还会得到大家的喜爱,这就够了。”
窗外,深圳的霓虹亮得像一片星河。而他的江湖,才刚刚开始。
离店时,服务员塞给我一罐辣椒酱。“老板自己做的,”她眨眨眼,“他说辣是萍乡人的邮票。”
回到家,我拧开盖子尝了一口。霎时间,六市的山风、母亲灶台的火星、深圳打工夜归时的饥肠辘辘,统统涌上喉咙。这辣早已超出味觉的范畴——它是严小海们写给世界的家书,是漂泊者随身携带的故乡。
十二家店,二十年。辣味在深圳扎了根,而根的那头,紧紧连着赣西莲花。
【作者简介】刘桃德,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,江西省莲花县人。中国诗歌学会会员、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、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,深圳市盐田区作协副主席,生意之外以翰墨笔耕自娱。有作品散见于《光明日报》《中国诗歌》《散文百家》《星火》《佛山文艺》《诗词》《参花》《南方工报》《萍乡日报》《宝安日报》等数百家报刊杂志,并有作品入选《2016中国诗歌排行榜》《2016江西诗歌年选》《青年作家年鉴(2017卷)》《2018江西诗歌年选》《中国打工诗歌四十年精选》《新南方诗篇》等,曾获光明日报“诗意·故乡”全国诗歌奖,全国打工文学奖、深圳市优秀群众文学奖、寰球华人第四届诗词奖、深圳市职工诗歌奖、2023深圳睦邻文学奖年度十佳。
(图片由作者提供)
发布于:广东省牛途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