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,走出了一条“产业强镇、生态立镇、团结兴镇”的特色发展之路。
泊尔江海子镇这片曾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土地,如今正以万亩药田飘香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面貌,绘就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画卷,为全区乡村振兴与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经验。
产业振兴筑牢团结根基 特色链条激活发展动能
东胜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,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为“药引子”,精准布局中草药产业全链条发展。依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精准扶持,泊尔江海子镇从2022年启动中草药材种植基地项目,通过流转宗兑村、折家梁村等5个行政村2000亩土地,规模化种植黄芪、甘草、板蓝根等优质中药材。
项目累计收益54.25万元,并带动解决了200余名农牧民的就业。至2025年将种植规模扩展至7500亩,推广多茬次、立体化、周年化栽培模式,实现中药材优质高产和可持续生产。
2025年,还将投资500万元建设中草药加工厂,包括600平方米车间和1000平方米晾晒场,并配备冷库设施,实现产销一体化,为建设东胜区万亩中草药产业示范基地积蓄动能。
展开剩余70%在生态养殖领域,东胜区民委统筹资金引导,推动传统畜牧业提质升级。在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城梁村和海畔村引入3个以上生猪养殖场,实现全镇生猪保有量突破4万头。海子湾村建成1处肉牛养殖场,引导安格斯和西门塔尔肉牛、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和湖羊适度规模养殖向精品化、多元化转变。
三产融合拓展共富路径 绿色发展擦亮生态底色
依托柴登村独立运营的36栋温室大棚,打造集果蔬采摘、亲子研学、田园民宿于一体的田园体验。新鲜采摘的西红柿、草莓、蘑菇等有机果蔬,1小时直达餐桌,让食客品尝从田间到舌尖的鲜甜美味。
柴登村5MWp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实现“农光互补”,充分利用光伏电站项目的土地资源,实现板上发电,板下种植,板间养殖,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5余万元,开辟出一条“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”的绿色崛起之路。
巴音敖包村“老梁外”品牌依托传统石磨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,成功开发出荞麦面、莜面、儿童挂面等20余款绿色健康食品,年产量已突破200吨;折家梁村“黑大肚”瓜子卤肉和“脆翠帮”酱菜通过提升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,实现了产品品质的全面升级。
目前,各品牌生产线均完成现代化改造,生产规模持续扩大,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,产品不仅在当地市场赢得良好口碑,更远销区内外,成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特色农产品品牌。
东胜区民委坚持“发展成果由各族群众共享”,将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民生工程领域。近三年来,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扶持下,泊尔江海子镇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,扎实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,先后完成水冲公厕、村组道路硬化、供水供电管网改造等30余项民生工程,显著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。
其中,2021年建成的漫赖村公厕项目,有效解决了周边3个自然村500余名村民的如厕难题;2024年竣工的镇区污水处理管网工程,大幅提高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;同时,村组道路硬化及供水供电管网改造等项目的实施,让各族群众切实享受到发展红利。这些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,不仅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,更为促进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资金赋能促团结 乡村振兴谱新篇
东胜区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为引擎,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、产业兴旺、民族团结的融合发展之路。昔日荒漠已变身万亩药田,传统农牧业升级为现代化种养基地,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。
在这里,各族群众同心共建美好家园,用产业振兴促进交往交流交融,以发展成果浇灌民族团结之花,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东胜实践。
东胜区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精准施策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。通过建立“三个聚焦”工作机制:聚焦基础设施提质、聚焦特色产业增效、聚焦民生福祉改善,科学规划项目布局,创新资金使用方式。严格执行“项目跟着规划走、资金跟着项目走”的监管机制,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,切实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、最迫切的民生问题。
同时,将资金使用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,打造“乡村振兴+民族团结”示范工程,让发展红利转化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,共同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图景。(弓瑞莉)
发布于:北京市牛途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